栏目:书画鉴定知识 作者:佚名
在书画市场中,以假为真的赝品现象,颇有泛滥之势。如何判定书画作品的真伪,成了收藏者的最大问题。由于中国目前尚未有一个权威机构能对中国书画进行鉴定,因此,部分收藏家便将请书画家本人鉴定作为辨别书画真伪的一个重要途径,认为书画家本人的鉴定结论必然正确。其实,事实并非绝对如此,甚至一种“指真说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书画家本人“指真说假”的原因有许多,从总体来说,主要分“无意识说假”及“故意说假”两种。
“无意识说假”
这是指书画家在并非主观故意的前提下,将自己的真迹认定为赝品。书画家与鉴定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擅书擅画者不一定擅鉴定。书画家本人虽然在书画方面有着一定的造诣,但就鉴定而言,他们也并非高人一筹。就以鉴定书画家本人的作品而言,书画家对自己书画的鉴定,更多的是偏向于书画的艺术性、书画的内容以及本人当年作画时的记忆等方面来进行鉴定的,而一旦遇到创作时的特例或记忆有误时,书画家的鉴定结论就会产生差异。例如上海有一著名国画大师,在鉴定一幅自己早年的作品时认定其为赝品,理由是作品的上款人他不认识,不可能会送画给他;而且画上的印章也不对,自己从未使用过。而当画的持有人第二次上门,并向画家指出那幅作品是在什么情况下制作而成、作品上的上款为何人、画上的印章是画家当年临时刻制的等具体细节时,画家方才回忆起当年的情形,并再三表示前次鉴定有误,这件作品应该是真迹。
“故意说假”
这是指书画家在明知道作品为真迹的情况下,故意说成是赝品。书画家“故意说假”的原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保护行情、稳定价格。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日益火爆,书画家的润笔费也一涨再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书画家当年曾有不少作品无偿送他人或低价流转于社会。这批作品一旦进入书画拍卖或交易市场,其价格必然低于书画家目前的开价。因此,为了保护自己作品的现时行情,有部分书画家会将那些以前流传出的作品一律说假,造成藏家不敢从社会上买画,只能从书画家手中直接购买的局面。例如天津有一著名的人物画家,曾将一批自己的作品卖给一位台湾客户。而当过了几年,那位台湾客户准备将这批作品出售时,他却矢口否认有这回事,不承认曾经卖画给台湾客户。结果,当这位画家在一次访问台湾时,在机场遭到了不明人士的人身攻击,在艺术界造成了恶劣影响。
2、保证质量、去糟留精。书画家一生的作品数以万计,但真正的书画精品不过十之一二,更多的还是属于练笔作品以及应酬作品。相对于那些能代表书画家最高艺术水准的精品而言,这些练笔作品以及应酬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书画家是非常随意、简单甚至敷衍了事的,作品所达到的艺术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而一旦这些作品在鉴定中被认定为真迹,书画家本人则担心会被认为水准不高,有失其身份。因此,为了保证自身作品的艺术质量,也有部分书画家会将那些艺术效果差、画法简单的作品全部说假。例如上海有一位较有名气的画家,在鉴定一幅其早年风格的山水作品时,先是一口咬定为“赝品”。而当画的持有人准备离开时,他又提出愿意以自己刚画好的作品来与之交换,其中奥妙如何,明眼人一看便知。
3、自导自演、提高身价。对于书画家来说,对制假者一向是深恶痛绝的。然而,有部分书画家却反其道而行,利用制假来为自己创声势,造新闻,试图通过这种形式来证明自己作品的“热门”。这些书画家往往会炮制一批所谓的“假画”,接着再通过各种渠道将自己的作品以高价“出售”,尔后又会大张旗鼓地喊假、打假,经由如此这样一个过程,书画家的艺术功力虽未有提高,但其名气却是扶摇直上。例如四川有一位当代工笔画家,其艺术功底未见高人一等,技法亦不胜人一筹,然而其作品却多次在不同场合以数万元的高价“成交”。而更令人惊奇的是,就这些数万元成交的作品,还被这位画家通过媒体公开断定为“赝品”。
4、特殊作品,特殊心态。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书画家曾将自己的作品大量的免费赠送给一些熟人、朋友或者单位,有时,还会应有关个人或单位的要求,创造出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而随着书画行情的日益看涨,这些作品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书画交易市场之中。看着自己当年精心制作的、代表一段历史或友谊见证的作品被拿出来卖钱,部分书画家也会出于气愤、不满、失落等各种心态问题,将这些作品说成是假的。这样的例子更是随处可见,举不胜举。
可见,书画家本人的鉴定也未必是准确的。从经济角度及利害关系程度而言,书画家本人的鉴定甚至不如那些持客观态度的书画爱好者,因此,不能仅凭书画家本人说假就轻易的断定为假。
(作者:宣家鑫)来源:解放日报
书画家本人“指真说假”的原因有许多,从总体来说,主要分“无意识说假”及“故意说假”两种。
“无意识说假”
这是指书画家在并非主观故意的前提下,将自己的真迹认定为赝品。书画家与鉴定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擅书擅画者不一定擅鉴定。书画家本人虽然在书画方面有着一定的造诣,但就鉴定而言,他们也并非高人一筹。就以鉴定书画家本人的作品而言,书画家对自己书画的鉴定,更多的是偏向于书画的艺术性、书画的内容以及本人当年作画时的记忆等方面来进行鉴定的,而一旦遇到创作时的特例或记忆有误时,书画家的鉴定结论就会产生差异。例如上海有一著名国画大师,在鉴定一幅自己早年的作品时认定其为赝品,理由是作品的上款人他不认识,不可能会送画给他;而且画上的印章也不对,自己从未使用过。而当画的持有人第二次上门,并向画家指出那幅作品是在什么情况下制作而成、作品上的上款为何人、画上的印章是画家当年临时刻制的等具体细节时,画家方才回忆起当年的情形,并再三表示前次鉴定有误,这件作品应该是真迹。
“故意说假”
这是指书画家在明知道作品为真迹的情况下,故意说成是赝品。书画家“故意说假”的原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保护行情、稳定价格。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日益火爆,书画家的润笔费也一涨再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书画家当年曾有不少作品无偿送他人或低价流转于社会。这批作品一旦进入书画拍卖或交易市场,其价格必然低于书画家目前的开价。因此,为了保护自己作品的现时行情,有部分书画家会将那些以前流传出的作品一律说假,造成藏家不敢从社会上买画,只能从书画家手中直接购买的局面。例如天津有一著名的人物画家,曾将一批自己的作品卖给一位台湾客户。而当过了几年,那位台湾客户准备将这批作品出售时,他却矢口否认有这回事,不承认曾经卖画给台湾客户。结果,当这位画家在一次访问台湾时,在机场遭到了不明人士的人身攻击,在艺术界造成了恶劣影响。
2、保证质量、去糟留精。书画家一生的作品数以万计,但真正的书画精品不过十之一二,更多的还是属于练笔作品以及应酬作品。相对于那些能代表书画家最高艺术水准的精品而言,这些练笔作品以及应酬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书画家是非常随意、简单甚至敷衍了事的,作品所达到的艺术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而一旦这些作品在鉴定中被认定为真迹,书画家本人则担心会被认为水准不高,有失其身份。因此,为了保证自身作品的艺术质量,也有部分书画家会将那些艺术效果差、画法简单的作品全部说假。例如上海有一位较有名气的画家,在鉴定一幅其早年风格的山水作品时,先是一口咬定为“赝品”。而当画的持有人准备离开时,他又提出愿意以自己刚画好的作品来与之交换,其中奥妙如何,明眼人一看便知。
3、自导自演、提高身价。对于书画家来说,对制假者一向是深恶痛绝的。然而,有部分书画家却反其道而行,利用制假来为自己创声势,造新闻,试图通过这种形式来证明自己作品的“热门”。这些书画家往往会炮制一批所谓的“假画”,接着再通过各种渠道将自己的作品以高价“出售”,尔后又会大张旗鼓地喊假、打假,经由如此这样一个过程,书画家的艺术功力虽未有提高,但其名气却是扶摇直上。例如四川有一位当代工笔画家,其艺术功底未见高人一等,技法亦不胜人一筹,然而其作品却多次在不同场合以数万元的高价“成交”。而更令人惊奇的是,就这些数万元成交的作品,还被这位画家通过媒体公开断定为“赝品”。
4、特殊作品,特殊心态。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书画家曾将自己的作品大量的免费赠送给一些熟人、朋友或者单位,有时,还会应有关个人或单位的要求,创造出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而随着书画行情的日益看涨,这些作品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书画交易市场之中。看着自己当年精心制作的、代表一段历史或友谊见证的作品被拿出来卖钱,部分书画家也会出于气愤、不满、失落等各种心态问题,将这些作品说成是假的。这样的例子更是随处可见,举不胜举。
可见,书画家本人的鉴定也未必是准确的。从经济角度及利害关系程度而言,书画家本人的鉴定甚至不如那些持客观态度的书画爱好者,因此,不能仅凭书画家本人说假就轻易的断定为假。
(作者:宣家鑫)来源:解放日报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古籍作伪手法
下一篇:装裱形式佐证鉴定书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