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书画鉴定知识   作者:佚名

    今天我们再来揭示与以往似曾相识的“不完全佚名”造假法之“挖款章”伪作。凡是涉及到“挖款章”造假,其“惯例”都是先到市面上去物色接近于某大名家手笔的“小名家”的或真迹或伪作成品,待取得“坯本”后,便将原作或伪作中的题款和名号印章挖去,另重新钤盖上或真或伪的被作伪名家的名号章或其他闲章。于是,一件“新”的伪作便这样被“改头换面”般炮制出来了。

    正是由于赝造“不完全佚名”造假法之“挖款章”伪作相对比较容易,因此现在有许多古今书画名家皆被作伪,以该种特殊手段仿冒而成的伪作其“像”的程度或高或低,受它们蒙骗的大有人在。图1此件号称“清代刘墉”的书法在这五六年间就曾数次投拍于各地拍卖行中,每一次竟都能被竞拍出去。粗略看此字迹,似与署名者刘墉的手书有一些相近,只有鉴定古代书法经验较丰富的人,经仔细辨察才能感觉出它内在的笔墨气质存在有不少差距。从笔墨质量说,刘亲笔书写的字,力重势沉,墨迹较接近于“剥”与“蚀”的醇厚感,同时线条的粗细变化较自然、妥帖,这是书者笔力好的充分体现。再回过头衡量图1书作,其笔线过于平实,墨迹好像只留存于纸的表面,尚不能沉浸入纸,这样每个字笔划的厚度和力度就显得不足,因此气韵神采就大打了折扣,另外其章法编排上也让人感觉到很不自在。综合种种迹象,我判断图1成品的原始书者很可能是民国时期的刘体书法“传人”,后疑是该成品被挖去款章,另加盖一方“刘墉之印”的特大号印章,以掩盖材质的挖补痕迹。请大家再认真看一下图2这件典型的刘墉书法,它一入眼就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以其笔墨特点和质量作评价,称其“柔中带刚”、“平中寓险”应该一点都不为过。

    从对图1和图2一疑伪一真迹书法的对比分析中,以及根据我个人的鉴定经验可总结以下几点辨识这类伪作的注意事项:一是对任何只有印章而无款识的号称是某名家作品的鉴定都要坚持以“作品内在要素为本”的工作方针,要认真仔细地逐一审视每项依据,甚至于连材质的可疑之处都不能放过;二是当我们感觉到或用笔或用墨或造型的某项鉴定依据有“落差”时,应尽可能多找一些已确认真迹做比较,做到三思而后行,而绝不能轻易判断真或伪;三是每接触一件此类待鉴定物,应先在心理上排除它们或“陈旧的材质”或“详实的著录”或“动听的故事”等给“鉴定眼光”带来的干扰,防止来自待鉴定作品的“外在因素”左右了我们的判断。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书画不完全佚名造假法 “皇家御墨”伪作辨识

    下一篇:书画色彩造假法之无中生有成品辨识




      相关推荐